(首席城市观察员 陈墨 上海报道)清晨的武康路上,百年老建筑"密丹公寓"的清水砖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座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保护建筑,如今一层变身为获得"亚洲50佳"的独立书店。转角处的网红咖啡店里,留着银白卷发的原住民赵阿姨正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国游客介绍石库门建筑细节。"我们不是在保存标本,而是延续活着的城市记忆",衡复风貌区总规划师李维如此诠释这片4.3平方公里保护区的改造理念。
■ 核心数据(上海市住建委2025年报告)
1. 保护成果:
- 历史建筑总量:1058处
- 优秀历史建筑:632栋
- 修缮达标率:98.7%
2. 活化利用:
- 文化商业空间:42万㎡
- 社区服务设施:136处
上海龙凤419社区 - 在地就业岗位:1.2万个
■ 创新模式
1. "四维修复"技术体系:
- 外立面原工艺复原
- 结构安全性提升
- 设备现代化嵌入
- 使用功能再造
2. 多元参与机制:
上海花千坊龙凤 - 专家委员会评审
- 居民听证会制度
- 企业认养计划
- 志愿者监测网络
■ 国际对标(下转第三版)
1. 评估指标:
- 联合国人居署城市更新案例库收录
- 亚洲都市景观奖获奖项目
上海品茶网 - 全球历史街区活力指数TOP5
2. 特色经验:
- "毛细血管式"微更新
-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 社区温度保持计划
■ 专家视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评价:"衡复模式创造了'四原'原则——原真性保护、原住民生计保障、原业态升级、原社区活力维系,这种系统性思维为全球城市更新提供了中国方案。"
■ 记者手记
在安福路的话剧艺术中心,记者遇到带着孙辈来看戏的老住户王伯伯。他指着舞台背景说:"那面墙就是我小时候捉迷藏的地方。"这个瞬间让人懂得,最好的城市更新是让记忆有处安放。(全文共3765字)